发布时间: 2025-07-20 16:23 来源: 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 |
保护视力色:
![]() ![]() ![]() ![]() ![]() ![]() ![]() ![]() |
![]() |
![]() |
“每一处石刻都有其背后的故事,石刻代表的是时代背景下的烟火气,也是佛教的中国化……”今年5月,由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主办的“真如学堂”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课精彩开讲。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主讲人以“清凉世界——乐山的佛教石刻”为主题,讲述了乐山大佛、夹江千佛岩等12处石刻背后的故事及保护措施。
石窟文物保护至今仍是世界难题。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加强乐山大佛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抢救性修复、病害治理等工程,深度挖掘大佛文化内涵,在传承利用上实现新突破,不断擦亮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金字招牌。
千年石刻的“危机”
初秋时节,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凌云山峰峦峭壁之间,神色肃穆的乐山大佛,默默守望着嘉州城。光影流转间,乐山大佛历经千年风霜,今天的我们,仿佛从千年石刻身上,依稀能看见开凿发起人海通法师和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忙碌于山间的身影。
公元713年,修建大佛的世纪工程拉开序幕。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三代人接力,上万人参与,人夫竞力,千锤齐奋。经过90年的漫长作业,公元803年,这尊与山比肩的大佛终于建成。
资料显示:大佛坐像通高71米,头顶上有1021个发髻,额头宽度为10米,鼻子长5.6米,颈高3米,肩宽28米,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大佛的脚面大到可围坐上百人。
勤劳智慧的乐山先民,在凌云山的一整块岩石上雕刻出乐山大佛,这一壮举令世人惊叹。
然而,用红砂岩雕凿成的大佛一直遭受着风化、石化、酸化的威胁。
“红砂岩易风化的特性虽造就了乐山大佛,但同时也要面对自然威胁。”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红砂岩的抗风化性不强,长时间风吹日晒加上当地细润的水分和干燥气候的来回交替,造成乐山大佛的砂岩变得粗糙和脆弱。同时,湿润的气候导致风化的岩石里长满了草木,这些草木根部释放出来的酸对砂岩产生分解作用。此外,酸雨也加速了大佛表面的侵蚀。
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让大佛的面貌也在一直变化,经历了数次“整容”。据史料记载,乐山大佛自完工以来,有考证的大型修缮共12次,其中古代有2次,民国时期有3次,新中国成立后则有7次。
遗产保护任重道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深刻意识到保护大佛的重要性,数次对大佛进行修护。
近年来,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按照国家、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先后开展和圆满完成了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初步建立了大佛景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与必博官网,必博体育: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了“乐山大佛核心景区文物考古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家底,调查清楚了景区文物类别内涵,建立了乐山大佛、麻浩崖墓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维数据模型。
为使景区文物遗产保护工作更具科学性、计划性、前瞻性,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景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遗产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乐山大佛(含灵宝塔)保护规划》《麻浩崖墓保护规划》《离堆保护规划》《乐山柿子湾崖墓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和报批。
2017年,实施了乐山大佛左侧(天洞-麻洞)危岩加固治理工程。对乐山大佛左侧21500立方米危岩进行加固,并对大佛左腿左侧片状剥落进行了锚固,解决了左侧岩体的稳定性问题。
2018年至2019年,开展了“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现场勘测阶段工作;并经报批后,依法对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局部实施了排险加固工程。排除了大佛胸腹部开裂险情,胸腹部生物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文物本体更加安全。
2020年,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成立,意味着将对乐山大佛进行保护基础科学研究,突破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构建起乐山大佛保护、研究、利用的科学体系。
2022年,我国西南地区首个文物保护领域公益基金会——乐山大佛文物保护公益基金会正式揭牌成立。基金会将资助开展乐山大佛及相关文物的修缮保护、环境改善、理论学术研究等活动;资助实施提升乐山大佛文物保护与研究能力的项目;资助开展有关乐山大佛历史文化的挖掘利用和宣传推广活动。
……
乐山大佛保护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针对乐山大佛现状,依据《乐山大佛(含灵宝塔)保护规划》,我市将不断加大乐山大佛的保护力度。
一座石刻,一个个故事,一代代人的守护。乐山大佛保护频率加快、保护举措加强,不断擦亮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金字招牌。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