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政策解读专题 > 政策解读
关于《峨眉山市环峨眉山康养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7-31 15:52      来源: 峨眉山市
打印 分享到: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规划背景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必博官网,必博体育:委专题会议精神,按照“六个优化和四个尊重”指导思想,结合峨眉实际科学划分片区,形成4个乡镇级片区的市域经济地理版图,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镇级和村级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峨眉山市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乐山市、峨眉山市的发展要求,在上位国土空间规划指导下,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和提高治理效能为目标任务,启动《环峨眉山康养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对环峨眉山康养片区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等工作作出的具体安排,是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法定依据。《规划》覆盖下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用地其内容深度达到详细规划的要求,可作为详细规划使用,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和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等的法定依据。

二、规划原则

坚守底线、维护安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生态文化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科学避让地震、洪涝和山地灾害,强化应急避险和安全防护场所设施布局,构建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维护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

以人为本,提升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农民的迫切所需,补齐人居环境品质短板,塑造峨眉山区“小组微生”的村落形态,推动乡村水旁、路旁、宅旁绿化美化,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站高谋远,优化布局。深刻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坚持适度超前、强化规划引领,以改善旅游环境、拓展旅游康养空间、促进高桥中心镇培育、推动特色农业连片发展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重点,系统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城镇、村落、产业、设施、生态等所组成的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彰显特色。坚持把促进产业振兴摆在规划编制的优先位置,着力推动环峨眉山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发展,促进竹林、中草药等优势产业连片,注重加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配置资源,便利民生。分析旅游人口流动特征,科学预测人口流动趋势和人口规模,优化镇村体系结构。合理确定服务范围,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引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市政、环卫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促进生产,便利生活。

盘活存量,集约高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粗放的城乡建设模式,优先利用闲置低效建设用地保障城镇发展空间需求,引导村庄建设适度集中,推动零散工业入园,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十一章,主要涉及现状分析、目标定位、底线约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设施配套、整治修复、品质提升、镇区规划、规划传导、实施措施等章节。

(一)现状分析

环峨眉山康养片区横跨峨眉山市东西部,涵盖峨眉山市中心城区和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片区北与双福镇相邻,西与洪雅县接壤,南与龙池镇、龙门乡相连,东与符溪镇、桂花桥镇、罗目镇相接。片区处于盆地平原至高山过渡地带,西为山势雄浑的大峨山,高山、悬崖、深谷、低山、丘陵、平坝短距离高落差的地形过渡,山麓东北部的峨眉平原地势较低。片区中西部的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保护区,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片区植物资源门类齐全,物种丰富,是必博官网,必博体育:中药材最主要的生产基地。

(二)目标定位

衔接《乐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峨眉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上位规划要求,以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中国高端威士忌产区为导向,促进空间格局优化,加强生态保育,培育旅游康养产业,结合发展基础、发展态势和发展机遇,确定本片区发展定位为:世界双遗产地,中国高端威士忌产区,生态康养与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近期目标(2020年—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三线管控初见成效;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峨眉山景城一体格局初步形成,环峨眉山旅游度假带多点开花,协调发展,大峨眉品牌效益逐步显现,林竹碳汇试验区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心镇村集聚效应明显,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远期目标(2026年—2035年)。环峨眉山景区世界级生态医(康)养旅游度假带建成,风景区与环峨眉山区域深度融合,大峨眉品牌形成聚合力,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与风景区景城一体,高桥中心镇综合服务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形成环峨眉山康养片区天更蓝、水更清、山更俊、林更秀的良好旅游康养生态环境。

(三)底线约束

落实《峨眉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村庄建设边界、历史文化保护线、矿产资源保护线、水资源保护线、地质灾害防控线、洪涝风险控制线、设施廊道安全防护等保护线,并严格按照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四)空间布局

以国土空间适宜性分析为基础,遵循人口向中心镇村流动集聚的城乡发展规律,衔接峨眉山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一山一城、一带两区”国土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按照规划约束性指标,结合用地布局,优化全域用地结构。优先确保三条控制线不突破,严守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引导村庄建设用地向村庄建设边界集中,统筹优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布局。

(五)产业发展

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为核心,环峨眉山旅游度假带为支撑,康养度假休闲、森林文化体验、田园特色观光为特色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进一步优化提升峨眉山风景区旅游体验,以南山旅游开发为重点,构建峨眉山观光环线;围绕“医康养”主题,以片区融合发展为理念,构建环峨眉山旅游度假带;培育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农业新业态,促进农产品多环节增值增效;围绕林竹碳汇主题,探索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坚持农业连片、工业集聚、农旅融合,发挥环峨眉山片区现有旅游度假和特色种植业等产业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一带五区多谷”产业发展格局。

(六)设施配套

主要涉及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防灾设施、邻避设施等。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镇村体系,按照强化中心镇区域服务功能、提高中心镇基本公共服务品质的思路,采用“新建、扩建、转型、保留”等方式,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文化设施、便民服务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交通设施。对片区对外交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航空、交通设施、客运物流、旅游交通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促进片区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公路网的整体运行可靠性,促进公路集约发展。

市政设施。坚持突出重点、集中高效,按照镇村体系和优势产业布局,优化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推进市政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

防灾设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平战结合、资源共享的思路,构建综合应急服务体系,以预防为主补齐农村地区灾害防御短板,提升片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邻避设施。对片区污水处理厂、大中型变电站、燃气站场、加油加气站、高压电力线、高压燃气管道、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等邻避设施应按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预留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减少邻避效应。

(七)整治修复

衔接峨眉山市相关专项规划,以耕地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为重点推进环峨眉山片区土地综合整治。以水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预防,森林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业污染治理,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城市生态廊道体系建设等为重点推进环峨眉山片区生态修复。

(八)品质提升

以塑造“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村落形态为导向,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统筹农村居民点建设、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环境水域整治、农村厕所革命和面源污染治理等五大提升行动为主攻方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实现高桥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九)镇区规划

镇区规划为高桥镇,结合高桥镇区未来规划的工旅融合、康养度假、生态旅居和农耕体验等功能,打造“产业高地,度假胜地”的高桥镇新形象,塑造峨眉山金顶下的集酿酒产业、文旅康养为一体的工文旅融合小镇。

(十)规划传导

片区规划与相关部门专项规划充分协调,包括《峨眉山市乡镇级片区交通运输专项规划》《峨眉山市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和建设专项规划》《峨眉山市养老和殡葬设施专项规划》《峨眉山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专项规划》《峨眉山市旅游专项规划》等,将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片区规划,确保其空间需求在规划中精准落实。

综合考虑镇村体系、产业布局、交通联系、行政区划沿革等因素,按照中心带动、产业相近、人文相亲、交通便利的原则,将高桥片区划分为5个村级片区,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以及详规单元规划指标分解表、公共服务设施指引表等要求编制村规划。

(十一)实施措施

《规划》经峨眉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峨眉山市人民政府统筹,片区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分别组织实施。按经济区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制定推进规划的实施措施,按照项目计划制定年度工作安排,监督检查各年度工作的推进执行情况。完善规划决策体制和制度,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健全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制度,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优化审批流程,简化管理措施,强化规划权威,确保建设符合规划不走样。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及乡村治理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并用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数据库汇入上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政策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条
下一条
主管单位: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乐山市数据局
心连心服务热线:0833-12345 ?技术电话:0833-2096881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